学政试院的建筑是在明嘉靖30年(1551年)始建,万历时扩大建筑规模,当时是为了打击伪寇而设立的军事衙门。一般认为,清康熙年间改做为“学政试院”,又称“扬郡试院”。这里曾是江苏学政主持院试的地方,也是全国为数不多、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。众所周知,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的独特现象,这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任用官吏人才的方法,被西方人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。当时的科举考试原则采取“公开公正,平等竞争,择优录取”,也就是和我们现在差不多的一种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。所以吸纳了不少优秀的中下阶层的平民进入了统治集团。“学政试院”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扬郡试院历史上建筑结构完整,建筑规模宏伟,有头门、仪门、大堂、思补堂、东楼、西楼、上房、下房、考棚、福神祠等建筑。对照续纂《泰州志》上的试院图:头门前的广场两侧有东辕门、西辕门,辕门内有东吹鼓亭、西吹鼓亭,头门对面是大照壁,照壁前东西两侧各竖旗杆(木华表)一根。从头门穿天井入仪门,再过两侧考棚间的甬道,到达大堂。大堂后是卷棚,过卷棚甬道是思补堂,然后上房、下房,以及两侧东、西楼房和厢房。整个试院为清乾隆时大木作官式建筑。
历经几百年风雨,如今试院保存完好的主体建筑,仅有头门和思补堂了。头门面阔五间,两进深,分心槽做法,前檐斗拱为斗口重昂,后檐重翘,正脊襻间拱,单步梁下一斗三升十字相交荷叶墩,双步梁下隔架科一斗六升,当心间梁枋上有清式彩绘。思补堂也是面阔五间,但进深四间,其前檐斗拱斗口重昂,后檐无拱。明间构架步柱抬梁造,分为各式三部分。堂金桁下悬有乾隆丙戌孟夏督学使者曹秀光书写的“四教堂”蓝地金字巨匾,脊檩枋下留有“大清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三月吉旦知州衔知泰州事张兆鹿重修
”题记。思补堂整体气派威严,脊檩高9.75米,普柏枋宽于栏额,枋上装斜式斗拱,枫拱上刻暗八仙图案,柱下垫复盆式石础,代表了清初以来泰州官式建筑的最高水平。
扬郡试院是清代科举制度下扬州府属八县童生考秀才的试场。康熙至光绪年间,试院一直由省学政主持考试,所以又称为学政试院。
扬郡试院是我国科举制度进士、举人、秀才三级考试中第一级考试的地方,也是泰州昔日作为江淮地区重要文化中心之一的历史见证。明清之际,泰州社会较为安定,有着太平之州的美誉,一时间名贤毕至,人才辈出。泰州唐宋以来一直重文兴教、文风鼎盛,康熙年间,朝廷在泰州兴建学政试院,作为扬州府属江都、甘泉、仪征、宝应、高邮、兴化、泰州、东台等八县考生院考之所,表明了泰州处于扬州地区教育文化中心的地位。泰州学政试院为泰州文化繁荣和选拔人才作出过重要贡献,是古代泰州人心目中读书人入仕的神圣之所。
在沙黑《诗话板桥》中,有这样的文字:郑板桥拎着考试的书包走进设立在泰州的扬郡试院,走出来之后就成了康熙秀才。《海陵竹枝词》也有以扬郡试院为题的诗:
期逢岁月旧添愁,收拾书籍下泰州。
恭喜文元寓何处,先生小住玉花浮。
遥想当年的郑板桥们,“收拾书籍下泰州”,钻进考棚,赢取功名,那是怎样一番境况啊。《海陵竹枝词》又有这样的抒写:
争来试院考名流,八邑英才集此州。
爆响十声看案发,几家欢乐几家愁。
去过南京夫子庙贡院的人,对考棚一定有个直观的了解。在《泰州名胜古迹》中,关于考棚的一段文字描述,也能让人想像出个大概:将房屋隔成若干小间,每间容一考生入内应试,房内只设一桌一椅,门口悬以竹帘,即谓考棚。
清代科举院考,三年举行一次,通常春季举行州考,由州官主持,夏季举行府考,由府官主持。秋季举行院考,由学政主持。扬郡试院在秋季开考。每逢开考,泰州人口骤增,市井繁荣,各地考生和送考人就有数千名。商人纷纷从南京、上海等地赶来,在“考棚街”(西辕门至大林桥)两侧摆摊设点,出售笔墨纸砚和各种印本书、古玩珍品,还有日用杂货、果品糕点等,日夜供应。附近的旅馆、饭店也是生意兴隆。
景区地址
泰州海陵区府前路2号
最佳旅游时间
一年四季皆可
开放时间
(淡季)8:30—17:30 (旺季)8:00—18:00
景区门票
门票信息:30元/人/次、讲解:50元/场起。开放时间:(淡季)8:30—17:30 (旺季)8:00—18:00。游客购票须知:6周岁(不含6周岁)-18周岁(含18周岁)未成年人、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凭有效证件购半价票,本省60周岁、外省70周岁以上老年人、残疾人、现役军人、低保户、特困户、导游凭有效证件免收门票,6周岁(含6周岁)以下或身高1.4米(含1.4米)以下的儿童免收门票。
旅游提示
景区附近有乔园景区可参观。